|
何国钟 (GuoZhong He) 院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Academician, Professor, Ph.D.) 电话:0411-84379315 传真:0411-84675584 Email: gzhe@dicp.ac.cn Homepage: http://beam.dicp.ac.cn |
|
何国钟,1933年5月5日生,广东南海人。1951年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并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经全国院系调整至北京石油学院,于1955年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1990年至1996年任首届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至2006年任该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92年至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特邀顾问,中国化学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国际燃烧学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库入选专家。1979年以来曾先后在美国California大学Berkeley分校化学系,德国 Kaiserslautern 大学物理系, 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美国Illinois州立大学 Chicago分校化学系,美国LBL国家实验室, 香港大学化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或讲学约六年。 50年代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小型固体粒子密相输送双流态化反应器系统,获1960年辽宁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60年代从事火箭推进剂燃烧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70年代在国内首先研制出燃烧驱动连续波千瓦级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1979年获国防科委重大成果二等奖;1978年开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曾先后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5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以来获大连市及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1981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有关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学术论文约180多篇, 其中约一半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已培养博士及硕士近四十名、目前在学研究生近十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国钟院士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化学、物理、生物、以及材料科学及工程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 |
|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
|
Correlation quantum dynamics between an electron and D2+ molecule with attosecond resolution. Jie Hu, Ke-Li Han, Guo-Zhong He, Physical Review Letter, V.95,P.123001 (2005) |
|
Real-time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todissociation dynamics of p-chlorotoluene and p-dichlorobenzene. L.W. Yuan, J.Y. Zhu, Y.Q. Wang, L. Wang, J.L. Bai, G.Z. He, Chemical Physics Letter, V.410, P.352 (2005) |
|
Nonadiabatic photodissociation Dynamics. M.Y. Zhao, Q.T. Meng, T.X. Xie, K.L. Han, G.Z. 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V.101, P.153 (2005) |
|
Exact 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 of ozone photodissociation in the Hartley band. S.Y.Lin, K.L.Han, G.Z.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V.114, p.10651 (2001). |
5. |
Photofragment Translational Spectroscopy of 1-Bromo-3-flurobenzene and 1-Bromo-4-fluorobenzene at 266 nm. X.B. Gu, G. J. Wang, J. H. Huang, K.L. Han, G.Z. He, N.Q. Lou.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V.105, p.354 (2001). |
|
|